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戰霸王行动的一部分美軍第1步兵師登陸奧馬哈海灘日期1944年6月6日地点法國諾曼第结果
盟軍勝利,在海灘建立五座灘頭堡参战方
同盟國: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自由法國 澳大利亞 自由波蘭 自由比利时 自由荷蘭(英语:Dutch government-in-exile) 自由挪威(英语:Nygaardsvold's Cabinet) 自由捷克斯洛伐克 新西兰 希臘王國
軸心國: 德國指挥官与领导者
伯納德·蒙哥馬利 迈尔斯·邓普西(英语:Miles Dempsey) 特拉福德·雷-馬洛里(英语:Trafford Leigh-Mallory) 伯特兰·拉姆西(英语:Bertram Ramsay) 亞瑟·泰德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奥馬爾·布拉德利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埃爾溫·隆美爾 胡戈·施佩勒 卡爾·鄧尼茲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漢斯·馮·薩爾穆特兵力
156,000名登陸士兵 195,700海軍人員
50,350人以上 170門海岸火炮與火箭發射器伤亡与损失
10,000多人傷亡4,414人確認死亡
4,000-9,000人傷亡或被俘
查论编西方戰線(第二次世界大戰)
序幕
假戰
薩爾
福斯河(英语:Battle of the River Forth)
黑爾戈蘭灣
「維京人(英语:Operation Wikinger)」
卢森堡
舒斯特防線
荷蘭
海牙
鹿特丹(英语:Battle of Rotterdam)
西蘭(英语:Battle of Zeeland)
鹿特丹轟炸
比利時
埃本-埃美爾要塞
阿尼
迪南(法语:Bataille de Dinant (1940))
讓布盧
弗拉維翁(法语:Bataille de Flavion)
利斯河(英语:Battle of the Lys (1940))
法國
色當
蒙科尔内(英语:Battle of Montcornet)
阿拉斯
布洛涅(英语:Battle of Boulogne (1940))
加來
里爾
敦克爾克
「發電機」
阿布维尔
「寶拉(英语:Operation Paula)」
義大利入侵法國
索米尔
不列顛
佔領海峽群島(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the Channel Islands)
海峡空战(英语:Kanalkampf)
鹰日(英语:Adlertag)
最难的一日(英语:The Hardest Day)
不列颠之战日(英语:Battle of Britain Day)
“海獅”
1941年–1943年
貝德克爾大轟炸(英语:Baedeker Blitz)
「地獄犬」
「霹雳」
特攻隊突擊(英语:List of Commando raids on the Atlantic Wall)
圣纳泽尔
迪耶普
1944年–1945年
「山羊(英语:Operation Steinbock)」
霸王(诺曼底)
“龍騎兵”
羅密歐(英语:Operation Romeo)
土倫
馬賽
齊格菲防線
「市場花園」
阿納姆
許特根森林
亞琛
史特拉斯堡
「皇后(英语:Operation Queen)」
斯海爾德河
突出部
「北風」
科爾馬
大西洋包圍戰
入侵德國
战略行动
伦敦大轰炸
戰略轟炸
帝国保卫战
对大西洋壁垒的攻击(英语:List of Commando raids on the Atlantic Wall)
大西洋海战
查论编西方戰線(1944年-1945年)
“霸王”
「貞節」
“龍騎兵”
巴黎
齊格菲防線
史特拉斯堡
海峽海岸(英语:Clearing the Channel Coast)
第厄普(英语:Operation Fusilade)
勒哈佛爾(英语:Operation Astonia)
敦克爾克
布洛涅(英语:Operation Wellhit)
加萊(英语:Operation Undergo)
“市場花園”
阿納姆
洛林(英语:Lorraine campaign)
亞琛
許特根森林
斯海爾德河
“皇后”(英语:Operation Queen)
突出部
“北風”
“底板”
「黑雄雞」(英语:Operation Blackcock)
科爾馬
帝國森林
阿爾卑斯山(英语:Second Battle of the Alps)
大西洋包围战
入侵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查论编霸王行动(諾曼第戰役)序幕
大西洋壁壘
保鑣行動(英语:Operation Bodyguard)
堅忍行動
齊柏林行動(英语:Operation Zeppelin (deception plan))
鐵達尼行動(英语:Operation Titanic)
徵稅行動、微光行動和大鼓行動(英语:D-Day naval deceptions)
轟炸機聯合進攻(英语:Combined Bomber Offensive)
Pointblank directive(英语:Pointblank directive)
運輸計畫(英语:Transport Plan)
郵資A行動(英语:Operation Postage Able)
柏油刷行動(英语:Operation Tarbrush)
老虎演習(英语:Exercise Tiger)
法比烏斯演習(英语:Exercise Fabius)
空降突襲
美軍(英语:American airborne landings in Normandy)
奧爾巴尼任務(英语:Mission Albany)
波士頓任務(英语:Mission Boston)
芝加哥任務(英语:Mission Chicago)
底特律任務(英语:Mission Detroit)
埃爾邁拉任務(英语:Mission Elmira)
英軍
東加行動(英语:Operation Tonga)
奪取康城運河及奥恩河橋樑(英语:Capture of the Caen canal and Orne river bridges)
梅維爾砲台戰役(英语:Battle of Merville Gun Battery)
綠頭鴨行動(英语:Operation Mallard)
诺曼底登陆
美軍
奥马哈海滩
猶他海灘
奧克角
英加聯軍
先犧行動(英语:Operation Gambit)
宝剑海滩
朱諾海灘(英语:Juno Beach)
黃金海灘(英语:Gold Beach)
貝桑港戰役(英语:Battle of Port-en-Bessin)
後勤
美軍(英语:American logistics in the Normandy campaign)
後勤區
貞節行動
英軍(英语:British logistics in the Normandy campaign)
桑葚港
冥王星行動(英语:Operation Pluto)
地面戰役
美軍
布里考特莊園突擊(英语:Brécourt Manor Assault)
格赖涅戰役(英语:Battle of Graignes)
聖洛戰役(英语:Battle of Saint-Lô)
卡朗唐戰役(英语:Battle of Carentan)
30高地(英语:Battle of Bloody Gulch)
瑟堡戰役(英语:Battle of Cherbourg)
海軍砲擊(英语:Bombardment of Cherbourg)
英加聯軍
卡昂戰役
布雷維戰役(英语:Battle of Bréville)
河鱸行動(英语:Operation Perch)
维莱博卡日战斗
勒梅尼勒帕特里战役
諾曼第慘案(英语:Normandy massacres)
阿登納修道院慘案(英语:Ardenne Abbey massacre)
杜夫爾雷達站戰役(英语:Battle of Douvres Radar Station)
無足鳥行動(英语:Operation Martlet)
埃普索姆行动
溫莎行動(英语:Operation Windsor)
查恩伍德行動(英语:Operation Charnwood)
木星行動 (1944年)(英语:Operation Jupiter (1944))
第二次奧東河戰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the Odon)
大西洋行動(英语:Operation Atlantic)
古德伍德行動(英语:Operation Goodwood)
維里耶爾嶺戰役(英语:Battle of Verrières Ridge)
突破
眼鏡蛇行動
春天行動(英语:Operation Spring)
藍衣行動
總計行動
吕蒂希行动
溫順行動
262高地戰役(英语:Hill 262)
尚布瓦戰役(英语:Battle of Chambois)
法萊斯包圍戰
聖馬洛戰役(英语:Battle of Saint-Malo)
布雷斯特戰役
芒特拉若利渡河(英语:Seine River Crossing at Mantes-Gassicourt)
解放巴黎
拉羅歇爾圍城戰(英语:Allied siege of La Rochelle)
海空行動
韦桑岛战役(英语:Battle of Ushant (1944))
拉凱訥空襲
瑟堡轟炸(英语:Bombardment of Cherbourg)
黑石戰役(英语:Battle of Pierres Noires)
歐迪耶訥灣戰役(英语:Battle of Audierne Bay)
支援行動
丁森行動(英语:Operation Dingson)
薩姆韋斯特行動(英语:Operation Samwest)
鐵達尼行動(英语:Operation Titanic)
庫尼行動(英语:Operation Cooney)
燈泡行動(英语:Operation Bulbasket)
亨德斯沃思行動(英语:Operation Houndsworth)
洛伊頓行動(英语:Operation Loyton)
吉德堡行動(英语:Operation Jedburgh)
龍騎兵行動
華勒斯行動及哈迪行動(英语:Operations Wallace and Hardy)
戰後
諾曼第烈士陵園列表(英语:List of military cemeteries in Normandy)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拿大軍事行動(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西歐
法國 (1940年)
不列顛
斯匹次卑爾根島(英语:Operation Gauntlet)
第厄普
諾曼第 (1944年)
朱諾海灘(英语:Juno Beach)
勒·梅斯尼爾·帕特里
「溫莎(英语:Operation Windsor)」
「強恩伍德(英语:Operation Charnwood)」
「大西洋(英语:Operation Atlantic)」
維里埃爾嶺(英语:Battle of Verrières Ridge)
「春天(英语:Operation Spring)」
「總計」
「溫順」
法萊茲
勒阿弗爾(英语:Operation Astonia)
濱海布洛涅(英语:Operation Wellhit)
加來 (1944年)(英语:Operation Undergo)
敦克爾克 (1944年)
斯海爾德河
北布拉班特(英语:Operation Pheasant)
帝国森林
荷蘭北部
阿納姆 (1945年)(英语:Liberation of Arnhem)
德國
義大利
西西里島
「雪崩」
伯恩哈特防線
摩洛河(英语:Moro River Campaign)
卡西諾
「鵝卵石」
哥德防線
遠東/太平洋
香港
阿留申群島
沖繩島
其他戰區
北美洲
大西洋 (1939年
1945年)
冰島
聖羅倫斯河與聖羅倫斯灣(英语:Battle of the St. Lawrence)
加拿大本土
日裔加拿大人囚禁
诺曼底登陆(英語:Normandy Landings),代号海王星行动(Operation Neptune),又通常称为D日(英語:D-Day),發生於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為霸王行动的一部份。這場戰役在1944年6月6日展開,一天內15萬盟軍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后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是迄今為止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搶灘登陸戰。诺曼底登陆开启了法国(以及后来西欧)的解放进程(英语:Liberation of France),为盟军在西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诺曼底登陸中作戰的盟軍軍隊主要由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自由法軍及波兰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的士兵。
進攻諾曼第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乘滑翔機降落(湯加行動(英语:Operation Tonga))、進行大規模的空中轟炸、海軍軍艦砲擊,而兩棲登陸戰則在當地時間6月6日早上6時30分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部署。
反攻計劃[编辑]
盟軍入侵前數個月不斷進行排練。1944年4月28日在英國南部海岸的德文郡,638名美軍士兵和水手在一次名為老虎演習的登陸演習中遭德軍魚雷艇突襲而阵亡。[1]
在入侵之前的幾個月裡,盟軍進行了名为「堅忍行動」的欺骗行动,以誤導德國有關入侵的日期和地點。
在D-Day前出現了幾次洩漏情報的事件。其中一次的洩密事件是發生在登陸6天前,出現在《每日電訊報》的填字遊戲中。一些問題的答案,包括“霸王”、“海王星”、“黃金”和其他入侵計劃的主要用詞,美國政府宣布這只是一個巧合。通過西塞羅的故事,德國獲得引用名詞霸王的文件,但這些文件沒有任何細節[2]。雙重間諜如胡安·普約爾·加西亞(代號為“嘉寶”)在諾曼第說服德國三軍統帥部,這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牽制性攻擊」,從而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外,美國陸軍第9航空隊的首席供應官少將亨利·米勒,在倫敦梅寶尼克拉里奇酒店的舞會中遇到客人投訴供應問題;他告訴他們,6月15日后供應會更容易些,被艾森豪元帥降為上校,送回美國本土,隨即退休。另一個這樣的情報洩漏,是戴高樂在入侵後的廣播消息。戴高樂不同於所有的領導人,直說這次攻擊是「真正的入侵」。戴高樂的行為可能令盟軍的堅忍行動失敗;相對而言,艾森豪則把登陸說成是「一開始的入侵」。
行動代號[编辑]
盟軍為登陆的各個行動指定代號。“霸王”的名字是分配給在大陸北部建立一個大規模的灘頭陣地。第一階段為建立一個穩固的立足點,代號為“海王星”。根據D-Day博物館的說明:
盟軍使用的行動代號是指具體軍事行動的規劃和執行。霸王行動是盟軍登陆西北歐的行動代號。海王星行動被稱為霸王行動的突擊階段。(...)海王星行動在D-Day(1944年6月6日)開始,截至1944年6月30日。到了這個時候,盟軍在諾曼第建立了穩固的據點。霸王行動亦是在D-Day開始,並一直持續到1944年8月19日盟軍越過塞納河為止[3]。
知悉D-Day內容的人員不被派往任何有被俘虜危險的地區,這些人被給予“比戈(英语:BIGOT list)”的代號(來自詞語“吉布”,即“去直布羅陀”的意思)並被印在他們的文件上,他們參加了在1942年對北非的战斗[4]。
4月27日晚在老虎演習(英语:Exercise Tiger)(一次在斯拉普頓(英语:Slapton, Devon)灘舉行的登陸演習)中,幾艘美軍坦克登陸艦被德軍魚雷艇攻擊,638個美國人在襲擊中喪生,另外308人被友軍炮火擊中喪生,有10名“比戈”被列為失踪。因为任何“比戈”被抓獲或下落不明都將導致登陆行動被取消,因此軍方優先尋找他們的下落,並最終找回全數10人的遺體。
盟軍的反攻計劃[编辑]
欺敵計劃[编辑]
保镖行动(英语:Operation Bodyguard):用以混淆德軍情報單位,使德軍對盟軍登陸地點判斷錯誤的欺敵計劃。包括堅忍行動、齊柏林行動、铜头蛇行动等多个子計劃。
五個不存在的空降師師徽,按順序從左至右為第6、9、18、21、135空降師
坚忍行动:成立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美国第1集团军群(英语:First United States Army Group),也虛設了6、9、18、21、135空降師,雖然設了空降師師徽,但實際只是一個假的番號,沒有任何兵卒組成,以盟軍中最讓德軍畏懼的喬治·巴頓為指揮官,故意迷惑德軍。下轄同樣不存在的美國第14軍團和英國第4軍團(總部在愛丁堡)。讓德軍以為要入侵挪威和距离英国本土最近的加來[5]。
齊柏林行動:讓德軍誤以為盟軍將在克里特島、希臘西岸或羅馬尼亞黑海海岸登陸的計劃。此行動同時也掩護了龍騎兵行動。
铜头蛇行动:使得德国情报机构误判了蒙哥马利上将的位置。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编辑]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海灘登陸。
第2及第5遊騎兵營負責進攻奧克角,摧毀射程遠達猶他、奧馬哈灘頭的重炮陣地。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里斯,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援登陸部隊。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编辑]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海灘。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援。
英軍戰區(第2軍團)指揮官是伯納德·蒙哥馬利上將,轄英國第2集團軍、美國第1集團軍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的防禦[编辑]
主条目:大西洋壁垒
德軍的準備工作[编辑]
大西洋壁壘位置圖
至盟軍登陸,德軍在西線總共完成了15,641個掩體及799座鋼筋水泥炮臺,同時亦埋下了800萬枚地雷,令德軍的防禦力大增,也提高了戰術的靈活性。
防禦部隊[编辑]
第716步兵師負責防禦登陸地區的東邊,包括大部份的英軍及加拿大軍海灘,和第352步兵師負責防禦大部分的美軍。
登陸[编辑]
空降[编辑]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鬥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凌晨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歐度村莊),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援,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等待那天稍後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毁,但是在戰鬥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艾森豪威爾在視察第101空降师官兵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第101空降师則是禍不單行。由於沒有經驗豐富的領航員而且地面情況複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甚至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且复杂,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D-Day後多日仍在敵後獨自戰鬥。82師在6日早上占領了聖梅爾埃格利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戰役開始后整個法國第一個恢復自由的城鎮。
寶劍海灘[编辑]
主条目: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緊鄰奧恩河(Orne)口的維斯特雷阿姆(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5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卡昂,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装甲师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有630人。
朱諾海灘[编辑]
主条目:朱諾海灘
加拿大第1軍第3步兵師負責攻佔朱諾海灘。而海灘德軍兵力為一個團。該團主要由俄羅斯人和波斯人組成,士氣相當低落,戰鬥力也較差。不過加軍的作戰並非一帆風順,惡劣的天氣和錯誤的導航使登陸不得不推遲20分鐘進行,也就是說必須在漲潮時登陸。比較怪異的是加軍在登陸時損失並不大,可是登陸艇在卸下人員返航時卻有很多因觸雷被炸沉,某營的損失率甚至高達80%。由於正處漲潮,很多士兵下水後因裝備過重而溺死、登陸後又遭德軍火力壓制。幸虧海軍的火力支援相當及時到位才沒有釀成奧馬哈海灘的慘劇。在朱諾海灘損失最為慘重並非加軍,而是負責打通和寶劍海灘聯絡的英軍部隊。英軍乘坐的木殼登陸艇相當脆弱,很多士兵在登陸艇受損後不得不跳海逃生,以致溺死者甚多。盟軍在朱諾海灘共損失2,000餘人,比奧馬哈海灘稍少。參與朱諾海灘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黄金海灘[编辑]
主条目:黄金海灘
奧馬哈灘頭上正在向內陸推進的盟軍士兵
负责攻占黄金海滩的是英军第30军第50师、第2梯队是英军第7装甲师。这也是在5个海滩登陆的唯一一个装甲师。该师曾远征非洲打败了隆美尔,作战经验丰富。由于登陆时间较晚,英军的火力准备非常充足,德军的几个主要火力点在登陆前就被舰炮摧毁。英军的水陆坦克被登陆舰直接送上海滩,避免重蹈美军在奥马哈的损失。在舰炮和坦克的掩护下,步兵推进非常顺利。相对主力部队,负责贝辛港(位于奥马哈海滩和黄金海滩的结合部,又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初期唯一一个可控制的港口)的英军第47登陆袭击队比较不顺。由于在登陆时损失了所有的通讯设备,该部队与主力失去了联系,又遭到德军的猛烈抵抗,受困海滩达8小时。好不容易到达贝辛港后又因敌情不明不敢贸然攻击,只能在德军的眼皮底下潜伏起来过夜。直到第二天缴获了德军的通讯设备后才联系上了主力部队,在火力支援下攻占了贝辛港。盟军在黄金海滩损失了约1,500名士兵。
奧馬哈海灘[编辑]
主条目:奧馬哈海灘
諾曼地登陸前的盟軍小合照
奥马哈海滩是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战斗最为激烈的海滩。盟军在奥马哈滩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仅阵亡者就达2,500人,因此又称“血腥奥马哈”。
奥马哈海滩全长6.4公里,海岸多为30幾公尺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难攻。这裡的登陆作战任务由美军第9军承担。盟军由于情报有误,认为这里的德军守备部队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还多是后备役人员,没有装甲车辆,戰力貧弱。而实际上隆美尔在3月将德军精锐的第9軍團352步兵师全部调往诺曼底,而352师的一个主力团就驻守在奥马哈滩头,可惜直到登陆部队出发后盟军情报机关才找到352师的下落。
登陆当天天气状况极端恶劣,盟军在登陆前就因风浪过大损失了10艘登陆艇和300余名官兵。在登陆艇上的官兵多为晕船和湿冷所苦,还没到达作战地点就基本精疲力尽了。登陆作战开始后也非常不顺,海滩西段预备的32辆兩棲坦克中有27辆刚一下海就因风浪过大而沉没,倖存的5辆坦克中还有兩辆很快被德军炮火炸毁。由于潮汐影响和秩序混乱,登陆的美军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点,大批士兵挤在滩头任凭德军炮火攻击。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裡美军士兵無一能在西段衝上海滩,在东段也仅仅占领了9公尺宽的一段海滩,登陆行动几乎完全失败。
然而美国海军为奥马哈海滩带来了转机。由于海滩登陆部队长时间没有任何联络訊息传来,海军指挥官意识到奥马哈海滩上的形势可能已极为严峻,于是17艘驱逐舰不顾触雷、搁浅和被155公釐海岸炮擊沉的危险前进至距海滩仅730公尺处,在近距离为登陆美军提供火力支援。而美军的游骑兵此时也爬上了奥克角,结果发现所谓155公釐海岸炮是以电线杆伪装的。已無后顾之忧的海军肆无忌惮地向德军据点倾泻炮弹,先前被堵在海滩上的美军也在精锐部队第1师的带领下开始衝锋。中午时分,登陆部队第2梯队提前登陆。而在空军的指引下,美国海军的战鬥舰和巡洋舰也开始对岸射击,德军的防御至此基本崩溃。
天黑时美军正式登陆成功,第五军军部上岸并开设了指挥所[6]。
猶他海灘[编辑]
主条目:猶他海灘
諾曼第登陸補給場景
犹他海滩由美军第7军第4师负责攻占。由于得到了非常有效的火力支援,水陆坦克也在上岸时也没有受到大量损失,所以登陆作战异常顺利。值得一提是由于受东南方潮汐的影响,美军登陆艇向南偏离了1,800公尺,没有在预定地点上岸。这个错误反而给美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运。在原登陆点德军驻守有一个团的守备部队和两个炮兵连,而在这个“错误”的登陆点德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第4师师长小罗斯福将军立刻断定此地可以登陆并设立了登陆标识。美军06:30登陆开始,至10:00已基本壓制德军守军。美军在犹他海滩阵亡197人,不到预计的10%,是所有5个海滩中损失最少的。
縱深戰鬥與僵局[编辑]
瑟堡[编辑]
瑟堡位于诺曼底海滩西侧,地理上,距离英国本土更近,是一个优良港口。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便决定尽快攻下瑟堡便于盟军补给,因为6月海风较大,滩头简易码头无法停泊货船。于是在成功占领诺曼底海滩之后,右翼部队便向西再北上攻下瑟堡,为日后盟军的补给提供有利条件。
卡昂[编辑]
主条目:卡昂戰役
卡昂為西北歐重要的交通樞紐,盟軍原本計畫登陆日當天就要佔領,但是德軍迅速動員,阻止了盟軍朝卡昂推進,奪取卡昂的行動變成了一場艱苦的消耗戰。盟軍最終花了兩個月占領這座城市。
突破[编辑]
主条目:眼鏡蛇行動
當德軍大部分軍力都在卡昂與英軍作戰時,美軍以大規模空中轟炸撕裂德軍西側戰線,衝出了諾曼第籬牆地形湧入開闊地。
結束和后续[编辑]
主条目:法萊茲包圍戰和解放巴黎
美軍完成突破之後,隨即嘗試與北邊的英軍會合,包圍與英軍對戰的德軍,由於德軍發動摩爾坦反攻失敗,令盟軍的作戰計劃更加順利,最終英美部隊在法萊茲會師,包圍並消滅大量的德軍,倖存德軍被迫撤退。8月25日盟軍越過塞納河並且占領巴黎,開始了向德國邊境的快速推進,諾曼第戰役至此結束。巴黎市民在凱旋門遊行慶祝,解放巴黎後,盟軍繼續前進,最後渡過萊茵河。为了避免巨大伤亡,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把攻占柏林的机会让给了苏军元帅朱可夫。12月16日,德军发动了阿登攻势,也称为突出部战役,这是德军在西线战争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攻势。苏联于1945年1月12日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4月16日,苏军发动柏林战役。希特勒于4月30日在苏联军队逼近他在柏林的元首地堡时自杀,5月2日柏林被攻占,德国最终于1945年5月7日投降。
手拿被俘纳粹旗的加拿大士兵
時間表[编辑]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底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D-Day 登陸
注释及参考资料[编辑]
注释[编辑]
^ Small, Ken; Rogerson, Mark. The Forgotten Dead – Why 946 American Servicemen Died Off The Coast Of Devon In 1944 – And The Man Who Discovered Their True Story.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1988. ISBN 0-7475-0309-5.
^ Keegan 1989,第279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eegan1989 (幫助)
^ D-Day and the Battle of Normandy: Your Questions Answered. D日博物館. [24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21日).
^ Untold Stories of D-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Geographic, June 2002.
^ The Phantom Army. [201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6).
^ 军史回眸:美军上将布雷德利回忆诺曼底登陆. [2010-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0).
参考资料[编辑]
Decision in Normandy, Carlo D'Este, London, 1983.
The Second World War. John Keegan, Hutchinson, 1989
Six Armies in Normandy. John Keegan, Penguin, 1994
The Fighting First: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ig Red One on D-Day. Flint Whitlock, Westview, 2004
The Bedford Boys: One American Town's Ultimate D-Day Sacrifice. Alex Kershaw, Da Capo, 2004
相關影視作品[编辑]
《六月六日斷腸時》又名:《情牵登陆日》(D-Day:the Sixth of June),一部由勞伯‧泰勒、理察·陶德主演的美国电影,1956年出品。
《碧血長天》又名:《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一部由理查德·伯顿、肖恩·康纳利和约翰·韦恩等主演的美国电影,1962年出品。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一部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美国电影,1998年出品。
《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一部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监制,HBO制作的美国电视剧,2001年出品。
《登陸之日》(My Ways),一部由姜帝圭導演,張東健和小田切讓主演的韓國電影,2011年出品。
《諾曼第大風暴》(Ike: Countdown to D-Day),
外部链接[编辑]
紀念諾曼第登陸60周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網)
The D-Day Museum in Eng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WW2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tah Beach to Cherbou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US Military History, written by Roland G. Ruppenthal.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Music Inspired By D-D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uno Beach Cent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概覽
戰役
戰鬥(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軍事行動(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領袖
同盟國
軸心國
指揮官
傷亡
會議
簡介主題
空戰
闪电战
軍銜
後勤區
密碼學
宣戰(英语:Declarations of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外交
流亡政府(英语:List of governments in exile during World War II)
大後方
澳大利亞(英语:Australian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英國(英语:United Kingdom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國(英语:United State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太平洋群島(英语:Pacific Island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英國貢獻
軍事勳章
軍事裝備
軍事產業(英语: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海軍(英语: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纳粹劫掠
反對(英语: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科技(英语: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同盟國合作(英语:Allie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桑葚港
总体战
戰略轟炸
追擊戰略爭議
傀儡政權(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puppet states)
女性(英语:Women in World War II)
藝術(英语:Art and World War II)
音樂(英语:Music in World War II)
戰區(英语: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亞洲及太平洋
中國
東南亞
太平洋
太平洋中北部
太平洋西南部
印度洋(英语: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
歐洲
西方
東方
地中海、中東及非洲
非洲北部
非洲東部
義大利
非洲西部(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大西洋
時間軸(英语:Timeline of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美洲
影響
第二次国共内战
臺灣海峽兩岸分治
朝鲜战争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希腊内战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冷战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奧得河—尼斯河線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蘇聯軍事占領(英语:Military occupations by the Soviet Union)
波羅的海國家
匈牙利
波蘭
羅馬尼亞(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去殖民化
驅逐德意志人
严责行动
奧索維亞金行動(英语:Operation Osoaviakhim)
回纹针行动
马歇尔计划
联合国
戰爭罪行(英语: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同盟國
蘇聯
英國(英语:British war crimes)
美國
軸心國
克羅埃西亞
迫害塞爾維亞人
猶太人大屠殺
德國
德意志國防軍(英语:War crimes of the Wehrmacht)
強迫勞動
猶太人大屠殺
審判
義大利
日本
南京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馬尼拉大屠殺
731部队
審判
性暴力
德國軍用妓院
德國集中營妓院
同盟國占領區強姦
法國(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France)
德國
日本(英语: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波蘭(英语:Rape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oland)
塞爾維亞(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Serbia)
慰安妇
Marocchinate(英语:Marocchinate)
參與者同盟國
澳大利亞
比利時
巴西(英语:Brazil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亞(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後)
加拿大(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中國
古巴(英语: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麥
衣索比亞
芬蘭(1944年9月以後)
法國
自由法國
希臘
印度(英语:India in World War II)
義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後)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
盧森堡(英语:Luxembourg in World War II)
荷蘭
軍事史(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紐西蘭(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紐芬蘭(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found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挪威
菲律賓
波蘭(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南羅德西亞(英语:Southern Rhodesia in World War II)
羅馬尼亞(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後)
獅子山(英语:Sierra Leone in World War II)
南非(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蘇聯(英语:Soviet Union in World War II)
史瓦濟蘭(英语:Eswatini in World War II)
英國(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大英帝國(英语:British Empire in World War II)
美國(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
轴心国
阿爾巴尼亞(英语:World War II in Albania)
義大利占領
德國占領
保加利亞(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中國
汪精卫国民政府
克羅埃西亞
芬蘭(1944年9月以前)
法國
维希法国
法屬印度支那(英语:French Indochina in World War II)
法屬西非(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納粹德國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国民军
伊拉克
義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前)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日本
满洲国
菲律賓
羅馬尼亞(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前)
暹羅
斯洛伐克
中立國(英语:Neutral powers during World War II)
愛爾蘭(英语:Irish neutrality during World War II)
葡萄牙(英语:Portugal during World War II)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梵蒂岡
抵抗運動
奧地利
比利時(英语:Belgian Resistance)
保加利亞(英语:Bulgarian resistance move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國
东北抗日联军
捷克
丹麥(英语: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愛沙尼亞
衣索比亞(英语:Arbegnoch)
法國
德國
希臘
義大利
韓國
韓國光復軍
朝鮮義勇軍
拉脫維亞(英语: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立陶宛(英语:Resistance in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
盧森堡(英语:Luxembourg Resistance)
馬來亞
荷蘭(英语: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賓(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蘭(英语: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
羅馬尼亞
泰國
斯洛伐克
烏克蘭
越南
越南國民黨
越南獨立同盟會
南斯拉夫
战俘
芬蘭籍蘇聯戰俘
德國籍戰俘
蘇聯(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亞塞拜然(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Azerbaijan)
美國(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英國(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Kingdom)
義大利籍蘇聯戰俘
日本籍戰俘(英语:Japanese prisoners of war in World War II)
蘇聯
波蘭籍蘇聯戰俘(英语:Polish prisoners-of-war i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39)
蘇聯籍戰俘
德國
芬蘭(英语:Soviet prisoners of war in Finland)
羅馬尼亞籍蘇聯戰俘
時間軸前奏
非洲(英语:Abyssinia Crisis)
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亞洲
中国抗日战争
諾門罕戰役
歐洲
萊茵蘭再軍事化
德奧合併
慕尼黑協定
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希姆萊行動
1939年
波蘭戰役
假戰
桂南会战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戰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1940年
德国入侵丹麦
挪威戰役
德国入侵卢森堡
荷蘭戰役
比利時戰役
法國戰役
枣宜会战
不列顛戰役
西部沙漠战役
義大利入侵英屬索馬利蘭(英语:Italian invasion of British Somaliland)
百团大战
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希意戰爭
羅盤行動
1941年
豫南会战
中條山會戰
東非戰役
南斯拉夫戰役
上高会战
希臘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
英國伊拉克戰爭
巴巴羅薩行動
夏季戰爭(英语:Summer War)
继续战争
銀狐作戰
立陶宛六月起義
敘利亞-黎巴嫩戰場
基輔戰役
英苏入侵伊朗
列寧格勒圍城戰
高爾基轟炸(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戰役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珍珠港事件
香港保衛戰
菲律賓戰役
第二次长沙战役
馬來亞戰役
北婆羅洲戰役(英语:Battle of Borneo (1941–1942))
希臘大饑荒
1942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日本入侵緬甸
第三次长沙会战
爪哇海海战
帝汶戰役
珊瑚海海战
加扎拉戰役
荷蘭港戰役
日軍佔領阿圖島
日軍佔領基斯卡島
浙赣战役
中途岛海战
熱澤夫戰役
藍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新加坡戰役
聖納澤爾戰役
迪耶普戰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火炬行動
中國河南饑荒
1943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突尼西亞戰役
鄂西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戰役
索羅門群島戰役
阿圖島戰役
西西里島戰役
茅舍行動
下第聶伯河攻勢
義大利投降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
吉爾伯特-馬紹爾群島战役
緬甸戰役
滇西缅北战役
常德会战
孟加拉饑荒
1944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卡西諾山戰役
鵝卵石行動
納爾瓦戰役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豫湘桂会战
霸王行动
诺曼底登陆
馬里亞納群島及帕勞戰役
巴格拉基昂行動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坦能堡防線戰役
华沙起义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攻勢
貝爾格勒攻勢
解放巴黎
龍騎兵行動
哥德防線
市場花園行動
塔林攻勢
十字弓行動
聯合轟炸機攻勢(英语:Combined Bomber Offensive)
拉普兰战争
菲律賓戰役
雷伊泰灣海戰
斯雷姆防線(英语:Syrmian Front)
布達佩斯攻勢
布達佩斯圍城戰
緬甸戰役(英语:Burma campaign (1944–1945))
突出部之役
地板行動
荷蘭饑荒(英语:Dutch famine of 1944–1945)
1945年以後(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
馬尼拉戰役
硫磺岛战役
草裙舞计划
中歐會戰
沖繩島戰役
桂柳反攻作戰
湘西会战
葡萄彈行動
柏林戰役
布拉格攻勢
德國投降
《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婆羅洲戰役
臺北大空襲
同盟國海軍對日砲擊
八月風暴行動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庫頁島戰役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占守岛战役
越南饑荒
日本投降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分類
主題
49°20′N 0°34′W / 49.333°N 0.567°W / 49.333; -0.567